李光弼个人资料,影视作品大全-三米影视
排行榜
观看记录

关闭清空全部播放记录

    后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|免费注册
    您所在的位置:
    李光弼

    李光弼

    手机扫一扫轻松观看

    李光弼介绍

    星座:不详

    血型:不详

    身高:不详

    生日:不详

    地区:营州柳城

    简介:李光弼(708年—764年8月15日),营州柳城(今辽宁省朝阳)人,契丹族。唐朝中期名将,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。李光弼出身“柳城李氏”,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,袭封蓟郡公。天宝十五载(756年),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,参与平定安史之乱。乾元二年(759年),任天下兵马副元帅、朔方节度使。宝应元年(762年),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,进封临淮郡王。次年,安史之乱平定,李光弼“战功推为中兴第一”,获赐铁券,名藏太庙,绘像凌烟阁。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、鱼朝恩等所谗,终于广德二年(764年)在徐州病逝,年五十七。追赠司空、太保,谥号“武穆”,世称“李临淮”、“李武穆”。著有《将律》、《统军灵辖秘策》及《李临淮武记》,今已佚。《全唐文》录有其文。(概述内图片来源:)

    更多>>4位明星合作过的

    李光弼影视作品

    李光弼详细资料
    • 中文名:李光弼
    • 别名:不详
    • 外文名:不详
    • 身高:不详
    • 体重:不详
    • 国籍:不详
    • 民族:不详
    • 星座:不详
    • 血型:不详
    • 出生日期:不详
    • 出生地:营州柳城
    • 职业:不详
    • 毕业院校:不详
    • 经纪公司:不详
    • 代表作品;不详

    人物评价

   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、军事家,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,史称其“与郭子仪齐名,世称‘李郭’,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。”(《新唐书·李光弼传》)他虽名气不如郭子仪大,但其军事才能不在郭子仪之下。李光弼足智多谋,在其戎马生涯中,善于出奇制胜,以少胜多。他治军威严而有方,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,营垒、士卒、麾帜无所更改,而当他号令后,军威更加威严。李光弼部下的李怀光、仆固怀恩、田神功、李抱玉、李忠臣、哥舒曜、韩游瑰、浑释之、辛京杲、荔非元礼、郝廷玉、李国臣、白孝德、张伯仪、白元光、陈利贞、侯仲庄、柏良器等大都著名当时。被誉为“自艰难已来,唯光弼行军治戎,沉毅有筹略,将帅中第一”。《旧唐书·李光弼传》认为,即使是孙武、吴起、韩信、白起等比起李光弼,“或有愧德”。
    王忠嗣:它日得我兵者,光弼也。(《新唐书》引)
    李亨:①业盛勋贤,材优将相,蕴权谋而制敌,励诚节以匡时。往属凶丑乱常,云雷经始,咸能外持戎律,内翊皇图,披荆棘而有功,历险艰而无易。或分麾东讨,扫昏祲於两都;或仗节北临,备长城於万里。并以扫清寇孽,任切股肱。永惟缔构之勋,久著山河之誓。(《授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》)②器识宏远,志怀沈毅。蕴孙吴之略,有文武之材。往属艰难,备彰忠勇。协风云而经始,保宗社於阽危。由是出备长城,入扶大厦,茂功悬於日月,嘉绩被於岩廊。属残寇犹虞,总戎有命,用择唯贤之佐,式宏建亲之典,必能缉宁邦国,协赞天人,誓於丹浦之师,剿彼绿林之盗。(《授李光弼副知行营事制》)③器格沈正,襟灵邃远,感风云之密契,蕴纵横之大才。成经纶之功,足以静乱;怀忠孝之道,故能匡国。自狂胡构祸,寰宇未清,义勇竭於忠心,勋庸著於王室。顷者豺狼馀孽,尚稽天讨,蚊蚋相依,仍侵河外。是用仗其深略,为我长城。有穰苴之法令,亚夫(周亚夫)之威略。遂能挫群凶之锐,全百胜之师,为庙堂之宝臣,成军国之重任。虽吉甫作宪,道可经邦;而孙武行兵,谋能制敌。克壮大业,无愧前贤。(《授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》)
    史思明:李光弼长于凭城,今出在野,此成擒矣。(《资治通鉴》引)
    郝廷玉:太尉善御军,赏罚当功过。每校旗之日,军士小不如令,必斩之以徇,由是人皆自效,而赴蹈驰突,有心破胆裂者。(《旧唐书》引)
    颜真卿:①我皇唐之反正也,时则有若临淮、汾阳,秉文武忠义之姿,廓清河朔,保乂王室,翼戴三圣,天下之人,谓之李、郭。(《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》)②公以吉甫文武之姿,兼樊仲将明之德。王国多难,群胡搆纷,藉朔方偏师之旅,入井陉不测之地。思明挫锐于恒定,禄山息望于江淮。守太原而地道设奇,保河阳而云梯罔冀。破周贽于温沇,擒太清于覃怀。走史朝义叛涣之众于梁宋救,仆固玚已危之军于瀛莫。皆意出事外,虏坠计中,天下无赘旒之患,此皆公之力也。(《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》)
    舒奎:天宝末,安禄山反范阳、陷两京,明皇流离于蜀,宇内防非唐有矣。非有而卒复有,盖王与郭汾阳之功也。王之功,纪金劵、藏太庙,图凌烟阁,载诸史册。霞电烱照,而金翠补写也。迨于今,蓑童笠防,皆知有王云。(《唐临淮王李武穆庙碑》)
    吕温:许叔冀之保灵昌,李光弼之全河阳,李晟之收复京邑,皆以兵少将一,而建大功。(《代李侍郎论兵表》)
    刘昫:①凡言将者,以孙、吴、韩、白为首。如光弼至性居丧,人子之情显矣;雄才出将,军旅之政肃然。以奇用兵,以少败众,将今比古,询事考言,彼四子者,或有惭德。邙山之败,阃外之权不专;徐州之留,郡侧之人伺隙。失律之尤虽免,匪躬之义或亏,令名不全,良可惜也。然阃外之事,君侧之人,得不慎诸?(《旧唐书》)②光弼雄名,思礼刑清。(《旧唐书》)
    孙甫:光弼将帅之材,杰出于时。平贼之功,高于诸将。晚年为谗邪所间,大节微亏。盖不能去强横之态也,可不惜哉!(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引)
    宋祁:李光弼生戎虏之绪,沉鸷有守。遭禄山变,拔任兵柄,其策敌制胜不世出,赏信罚明,士卒争奋,毅然有古良将风。本夫终父丧不入妻室,位王公事继母至孝,好读班固《汉书》,异夫庸人武夫者。及困于口舌,不能以忠自明,奄侍内构,遂陷嫌隙,谋就全安,而身益危,所谓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邪。方攘袂徇国,天下风靡;一为迁延,而田神功等皆不受约束,卒以忧死。功臣去就,可不慎邪?呜呼,光弼虽有不释位之诛,然谗人为害,亦可畏矣,将时之不幸欤!(《新唐书》)
    张唐英:光弼平安史,有大功于社稷,古之名将无以加之。然非纯臣也。(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引)
    苏辙:李光弼提孤军,与安史健卒百斗百胜,其治军行兵,风采出郭子仪之右。而当时诸将,皆望风服子仪,如敬君父。而光弼之在彭城,诸将已不为使。子仪能使回纥谓为父,而思明乃上书请诛光弼。大抵光弼之实不如子仪之名,子仪安坐而有余,光弼驰骋而不足。(《历代名贤确论》引)
    李纲:唐有天下,将臣为多。……在肃宗时,值安史之变,戡乱定功、中兴王室,则有若郭子仪、李光弼。……皆能奋忠勇、摅谋猷,感防风云,勒勋帝籍,号为大将之贤者。至议其优劣,则勣不及靖,光弼不及子仪,瑊、燧不及晟,何哉?……子仪朝受命,夕引道,崎岖防谮间,不辩自明。而光弼间隙一开,卒不复合,至忧愤以死,其诚不足称也。(《人物志》)
    张预:孙子曰:“攻其无备。”光弼伺敌方饭而击之。又曰:“辞卑而益备者,进也。”光弼潜沟营地而佯约降。又曰:“我得则利,彼得亦利,为争地。”光弼移军河阳而使贼不得西。又曰:“三军可夺气。”光弼先攻最坚而走太清。又曰:“因形而措胜于众,众不能知。”光弼知贼必袭而降二将是也。(《十七史百将传》)
    徐钧:间关百战佐中兴,料敌行师妙若神。可惜罹谗终恨死,伤心不见白头亲。(《李光弼》)
    胡三省:①李光弼处危疑之地,其迹若无君者,而诸将亦不复禀畏光弼。(《资治通鉴》注)②史言李光弼不能以功名自终。(《资治通鉴》注)
    陈元靓:苏郡袭封,挺兹神武。麾旗进兵,长駈擒虏。云靡原野,彗清中土。天佑有唐,锡其良辅。(《事林广记后集》)
    孙承恩:气盖三军,威摄群将。法令严明,莫我或抗。纳谏励士,麾旗破敌。中兴之功,令名有赫。(《古像赞》)
    王世贞:①唐之李临淮亦类之(陶侃),临淮之功,大于士行,而不能终。其劝王忠嗣之行赂,与激史思明之叛,盖可以窥其所以不终矣。吾尝谓是二公者,称名将可也,称贤臣不可也。(《王弇州崇论》)②史思明亦悍胡也,其才力远出禄山上,李临淮之角之,凡两大胜、一大败。其胜者皆用寡,而败者乃用众。用寡之胜,皆乘险谋豫,以忍而屈之。野战则败。郭汾阳之始能用众而不能用寡,即用众,亦未必决胜也。晚节之捍吐蕃回统,始乘险谋豫,以忍而屈之。故不败,而卒为宗社之元臣。惜哉,临淮之有功名而不善居之也。凡临淮之将略心事,与陶士行略相当。其治军,临淮为最;治民,士行为最。临淮不幸,而与河北之藩镇近;士行幸,而与温太真(温峤)合,而见推挽,不至作愧愤死。噫嘻!亦数哉。(《王弇州崇论》)
    黄道周:贤将光弼,唐代名臣。读书执礼,孝能仁亲。雍容儒雅,韬略过人。子仪折节,荐牍上陈。朔方有警,仕主致身。治兵有法,料敌如神。范阳先取,除贼本根。太原继入,威震三军。军政驰废,斩众以徇。杀一警百,壁垒一新。思明狡狯,结寨连云。出奇制胜,贼营成尘。潜通隧道,堕者纷纷。贼人西向,危在亡唇。河阳拒险,明见绝伦。战胜攻守,表里相因。持粮十日,与士卒均。赏罚严正,熟敢不遵。诸将奋击,贼众败奔。功加太尉,捷报枫宸。乂安唐室,功在生民。如何谗间,起自朝恩。忧疑不定,末路因循。英雄坐困,惜此元勋。倘完晚节,不愧松筠。(《广名将传》)
    王夫之:①邺侯去国,兵无谋主,郭、李之威,尽于一战,思明再叛,河北终不归唐,非但乌承恩之谋浅、李光弼之计左也。(《读通鉴论》)②安、史之灭,自灭也,互相杀而四贼夷,唐不能俘馘之也。前之复两京,后之收东都,皆乘其敝而资回纥之力,李、郭亦因时以取大勋,非有血战之殊劳焉。以战功论,李光弼奋其智勇,克敌制胜之功视郭为多;郭则一败于清渠,再溃于相州,功尤诎焉。……相州师溃,汾阳之威名既损,鱼朝恩之谮行,肃宗夺其兵柄授李光弼,数年之内,光弼以元帅拥重兵戮力中原,若将驾汾阳而上之也。乃许叔冀叛于汴州,刘展反于江、淮,段子璋反于梓州,楚州杀李藏用,河东杀邓景山,行营杀李国真、荔非元礼,内乱蠭起,此扑彼兴。……以光弼之忠勇不下于公,而天下不蒙其祐,两将相衡,度量较然矣。(《读通鉴论》)
    朱轼:光弼贤将也。其用兵峻厉严肃,料敌如神。唐室中兴,厥功为钜。独异其起戎行,而能持节行读书执礼,以孝友着闻,斯岂寻常将帅所可同年语欤!使时无朝恩、元振,不以忧防惧祸来,晚节全镜之埃,则汾阳何以过焉!(《史传三编》)
    陈宏谋:唐自中叶以后,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。是时四方豪杰,不能以科举自达者,皆争为之。往往积功以取旄钺。虽老奸巨盗,或出其中。而名卿贤将,如高仙芝、封常清、李光弼、来瑱、李抱玉、段秀实之流,所得亦已多矣。(《在官法戒录》)
    牛天宿:唐室再造,李郭之力也。(《百僚金鉴》)
    蓝鼎元:①临淮用兵胆略,汾阳亦当怖服,其逊汾阳者,德耳。(《修史试笔》)②光弼贤将也,其用兵峻厉严肃,料敌如神,唐室中兴,厥功为大。独异其起戎酋、终行伍而能持节礼。读书执礼,以孝友著闻,斯岂寻常将帅所可同年语欤?使时无朝恩、元振,不以馋惧祸来,晚节全镜之埃,则汾阳何以过焉?(《修史试笔》)
    郑观应:①古之为将者,经文纬武,谋勇双全;能得人,能知人,能爱人,能制人;省天时之机,察地理之要,顺人和之情,详安危之势。凡古今之得失治乱,阵法之变化周密,兵家之虚实奇正,器械之精粗巧拙,无不洞识。如春秋时之孙武、李牧,汉之韩信、马援、班超、诸葛亮,唐之李靖、郭子仪、李光弼,宋之宗泽、岳飞,明之戚继光、俞大猷等诸名将,无不通书史,晓兵法,知地利,精器械,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。(《盛世危言》)②古之所谓将才者,曰儒将、曰大将、曰才将、曰战将。孙膑、吴起、白起、耿弇、杨素、慕容绍宗、李光弼、马燧等,才将也。(《储将才论》)
    张彦士:光弼心乎国者也,故百战争能,唯恐其国之不复。又心乎君者也,故被谗而不欲自明,惟兽其君之自悟。又能保其身者也,故畏谗疑沮,顾望而不敢前。(《读史矕疑》)
    刘体仁:光弼与子仪齐名,而晚节拥兵不朝,诸将遂不禀畏,愧恨而卒,犹不及子仪。子仪能忍而光弼不能忍,以致于死。(《通鉴札记》)
    蔡东藩:九节度中,郭李最为忠智,若令郭功邺城,李攻范阳,余七节度分隶两人,则号令既专,责成有自,安庆绪似釜底游鱼,不亡何待?史思明虽较强盛,以光弼制之,亦觉有余,何致有相州之溃耶?乃内宠李辅国,外任鱼朝恩,舆尸失律,理有固然。藉非然者,河阳一役,光弼仅有众二万人,粮食亦第支十日,卒之击退贼军,大获胜仗,是可知分听生乱,专任有成,何肃宗之始终不悟也?(《唐史演义》)
    《中国历代战争史》:其后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,则肃宗亦无所作为;不有张巡、许远致死睢阳城,则江、淮之地将尽陷于贼手,唐已无其复国之望,历史上继唐者,将为大燕帝国。是李光弼与张巡,实唐代中流砥柱,挽狂澜于既倒之人。
    崔瑞德:这两人(郭子仪、李光弼)即令不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才,也仍不失为有能耐和富于经验的将领。(《剑桥中国隋唐史》)
   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
    三米影视